首页 > 提升投资报酬 > 经济分析

行为经济学是什么?10个常见的行为金融偏误分析

经济分析 2022-04-28 15:15:22

这篇文章市场先生介绍什么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概念,以及它在财务金融上对我们的影响。

许多人投资时会用看似很理性,会采用严谨的分析,但最后投资过程却一再发生意外,许多行动超出自己原本的计划,而同样类似的错误不是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,而是大多数人都曾经遇到。

这问题,其实就是「人性」的影响,我们天生就比较容易在某些决策上犯错,例如缺乏自制力、行为不理性等因素,而导致做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偏见而非真实,

在学术上这种研究投资人人性上的偏见是如何影响决策行为,就称为行为经济学,用在财务金融当中,则是称为 行为金融学

这篇文章市场先生介绍行为经济学,分为以下几个部分:

1. 行为经济学是什么意思?2. 心理账户(Mental Accounting)3. 从众行为(Herd Mentality)4. 损失规避(Loss Aversion)5. 沉没成本(Sunk Costs)6. 赌徒谬误(Gamblers Fallacy)7. 控制的错觉(Illusion of Control)8. 选择悖论(Paradox of Choice)9. 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10. 锚定偏见(Anchoring Bias)11. 情绪(Emotions)

 

行为经济学是什么意思?

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,市场和投资人是理性的,投资人有完美的自我控制能力,不会被认知错误或各种错误讯息干扰。

当然,这很明显是一个假设,不是事实。毕竟学术研究上,你不先这样假设,后面很多推论和计算都没办法进行下去。

不过现实世界并没有学术假设的这么完美。

行为经济学(Behavioral Economics)认为,投资人其实并非完全是理性的,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,容易受到自己偏见的影响,并且会出现认知错误、导致错误的决定。

行为经济学会透过不同层面来分析,在金融、商业、营销上都有应用,市场先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金融理财领域,在行为经济学里面有个分支专门研究金融行为,称为行为金融(Behavioral Finance)。

例如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不是由证券内在价值决定,反而很大程度是受到投资人的行为影响,它与效率市场假说(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, EMH)是相反的学说。

行为金融认为,如果效率市场假说是事实,即使有专家透过选股或观察市场时机,也不可能超越整个市场的表现,投资者能够战胜市场的唯一方法是购买风险更高的投资。

但事实上,巴菲特却透过选股、观察市场,长期持续地战胜市场,并拥有更好的报酬的实际例子。

什么是效率市场假说?效率市场假说认为,股价在任何时候都反映了关于某项投资或市场的所有讯息,因此投资人不能购买被低估的股票或以过于昂贵的价格出售股票,效率市场假说认为寻找被低估的股票或试图透过基本面、技术分析来预测市场趋势是没有好处的。

简单来说,当下股价就是当下最正确的价格,没有错误,也无利可图。

这理论当然不现实,否则巴菲特这种绩效持续战胜市场、拥有长期超额报酬的人不应该存在。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用,我们只能说:市场某些时候有效率,但也有时极度不效率。

10个行为金融偏误的例子说明

与其看理论,不如来看看这些研究在做些什么。

行为金融解释了个人和机构的决策如何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,以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,而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主要是由偏见造成的,这些偏见会影响投资人的金融决策。

底下列出10个行为金融常见的例子,这些例子其实一般普通人也时常会犯类似的错,透过了解行为经济学的研究,我们可以发觉自己平常没察觉到的偏见,进而改正自己的行动:

1. 心理账户(Mental Accounting)

心理账户(Mental Accounting)的概念,最早是由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-理察塞勒(Richard Thaler)提出。塞勒认为除了钱包这种实际的账户之外,每个人其实都有心理账户,人们会透过心理账户来进行各式各样的经济决策。

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,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。

举例来说:

工作很辛苦所以获得的薪水,会被归类到「勤劳」的账户中;年终奖金则被归类到「奖励」账户;发票中奖则被归类到「天上掉下的礼物」账户中。

  • 勤劳账户里面的钱,人们会精打细算来使用;
  • 奖励账户里面的钱,则会用比较轻松的态度花费,例如过年时拿去买新衣服;
  • 天上掉下的礼物账户,人们则会更随意的花费、更容易冲动花费掉。

但实际上,勤劳账户的1万元、奖励账户的1万元、天上掉下的礼物账户1万元,这些账户的金额都是相同的,但却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。

再举例来说,如果你在看电影的路上弄丢价值500元的电影票,你会想说算了、电影就不看了。但如果今天你还没买票,而是弄丢了500元,这时你并不会改变去看电影的决策。同样都是500元价值的损失,但最后造成的决策却完全不同,这就是心里账户的影响,因为500元现金和电影票,其实分属两个不同账户。

人们受到心理帐户的影响层面非常多,研究发现当人们使用信用卡或其他无现金支付方式时,往往愿意比用现金支付更多;而当使用现金而不是信用卡支付时,他们反而会更准确地记住购物金额,背后的原因就是信用卡和现金是不同的心理账户。

如果你想要更精明理财、理性消费,不陷入心理账户的陷阱,建议就先清楚自己的心理账户有哪些,并且换位思考想一想,来抑制冲动花费的行为。

市场先生:心理账户给我们的启示

1. 客观检视自己花费的习惯:如果你用信用卡比使用现金更容易花钱,代表两者位于不同的心理账户,那把信用卡剪掉也许是种省钱方式。

2. 帮自己建立账户:储蓄账户、买房账户、财务自由梦想账户,并且往里面存下钱。运用心理账户的影响,这些不同的账户,可以更有效地帮你克制支出。

 

2. 从众行为(Herd Mentality)

从众行为(Herd Mentality)也被称为羊群效应,是指人们喜欢模仿多数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,主因是受到社会压力因素影响,甚至认为大群体不太可能出错等理由。

在金融市场最常看到的状况,就是投资人对分析师的建议趋之若鹜,假使一间公司财务上其实没有健全的商业模式,但分析师建议大家投资,那么许多投资人就会选择投资,理由通常是「因为其他人都这样做」。这不只会发生在一般投资人,即便是专业的投资专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。

除了分析师以外,最近涨多的目标也容易被众人追捧,即便人们说不清楚为什么上涨及价值,但人们却依然急着买入这些股票目标。

另外一个例子是,投资人往往喜欢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投资,像是常常会根据清单上的A来开始选择合作厂商 (例如有些券商在列出列表时是按照字母排列),而Google在2015年将子公司名称改为Alphabet,Apple、Amazon公司最初取名以A开头,也可能都是考虑了行为金融的从众心理来决策。

市场先生:从众行为给我们的启示

1. 所谓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如果你很容易受他人影响,那么减少信息接触,少看电视报纸,对你也许是好事。

2. 跟群众做相反的行为需要勇气,但你只要多做过几次,在不重押、失败也不影响财务的前提下,尽管有时正确、有时错误,但多尝试以后,也许就不会再这么相信众人的看法了。

 

3. 损失规避(Loss Aversion)

损失规避(Loss Aversion)指的是一种现象,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同等收益,例如:失去100元的痛苦,往往会大于找到100元的喜悦。

损失规避认为,投资人非常害怕损失,以至于他们专注于试图避免损失,而不是赚取收益,甚至有研究认为,投资人对损失的痛苦感受是高于获利感受的2倍以上。

许多投资人在亏损发生之前,并不承认它是亏损,因此为了避免经历真正损失的痛苦,他们会继续持有一项投资,即使他们的损失在增加,这就是俗称的「套牢」。

这是因为只要他们还没有关闭交易,就可以避免在心理或情感上面对损失的事实。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投资人往往继续持有亏损的投资,最后遭受的损失会更多。

常见的损失规避例子:

  1. 仅愿意在旧的投资目标去修改调整加减码,却不愿意关注新的目标,即使新目标明显更有利。
  2. 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某物,尽管继续持有风险更大,但心里不愿接受亏损和失败。
  3. 仅出售有获利的股票而非亏损的股票。

市场先生:规避损失给我们的启示

1. 要理解到增加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,其实是增加获利的基础。你无需承担极大的风险,但也不能想着一点风险都不承担。

2. 也许你害怕损失,但你是否想过,你更该害怕自己的财务目标无法达成?

规避损失其实跟下一项沉没成本的概念很相似,不过损失规避通常是跟获利做对比,例如你会为了避免多赔而损失掉更多获利的机会,沉没成本则是把过去的损益当成判断的基准。

4. 沉没成本(Sunk Costs)

沉没成本(Sunk Costs)指的是已经发生、无法改变的成本,成本指的是产生的花费,例如租金、营销活动费用,或是花在新设备上的钱,如果再投资领域,沉没成本指的就是当初买进的成本价。

沉没成本和心理账户理论有一定的关联性,过去的一些损失(多花了时间、金钱等)会保存在人们的心理账户中,称为沉没成本。

举例来说,如果你买了一张电影票,已经付了钱、不能退票,这个电影票的钱就是沉没成本。但如果你去看电影后,发现不好看,这时可能会有两种结果:

  1. 因为花了钱买票不想浪费,所以忍耐继续看完。
  2. 电影还没演完,但因为不好看,就先离开去做其他事。

上述第一个结果就是考虑到了沉没成本,所以忍耐继续把电影看完,因为怕浪费钱。但如果人是理性的,那在做决策时就不应该考虑到沉没成本,应该选择第二种结果。

因为虽然花了钱但及时退场还能把时间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,这样可以降低机会成本。选择第一种看似补偿了心理账户的损失(已经花了电影票和时间),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,反而后面损失更多时间精神。

沉没成本运用在投资上,就投资人选择的目标收益不佳甚至长期亏损套牢的股票,但仍觉得都已经把钱投资下去了就不该退场。

但其实任何时间点,有持有股票与没持有股票(假设立刻卖掉),自己的资产总值是一样的,因此任何决策不该受到自己持股以及持股损益的影响。

市场先生:沉没成本给我们的启示

1. 亏损的股票要不要卖?实际上过去亏损金额从来不该考虑在决策中,你应该要「归零」,只考虑的是接下来最好的机会是什么。

2. 做决策时,永远假设自己是空手:如果你是空手会想要买吗?如果会想买,那你原先的持股也应该继续持有,如果不会想买,那不该加码,甚至应该要卖出持股。

 

5. 赌徒谬误(Gamblers Fallacy)

赌徒谬误(Gamblers Fallacy)也被称为蒙特卡洛谬误,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1913年的蒙特卡洛赌场,当时轮盘赌注的球连续数次落到黑球,这让人们相信它很快就会变成红球,于是大家下注,认为在下一个轮盘转轮,球就会落在红球。但一直到第27圈,球才落在红球上,这时投资人已经损失了数百万美元。

这个论点认为,人们常根据以前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结果,认为某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较小或更大,其实这种思考方式是不正确的,因为过去的事件不会改变某些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机率,每个事件都是独立的,其结果与过去或现在发生的事件没有关系。

在投资里面,过去跟未来的关联性其实跟赌场不大一样,有些有关连,有些则无关。但问题是,投资人大多时候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判断其中的关连性。

投资人经常会犯赌徒谬误,举例来说:

  • 当一只股票持续上涨时,投资人认为这应该是很快就会崩盘的迹象,因此决定卖出。
  • 如果一只股票持续下跌,投资人会认为这是将上涨的迹象,因此决定持有这些股票。

当然反过来也是谬误,例如持续上涨就觉得会继续涨、持续下跌觉得会继续跌,这也是谬误,真实状况是未来并非绝对,可能上也可能下。

投资人很容易会根据过去类似事件的历史(以前价格点的趋势、前高点、前低点、以前的线型型态等等),根据一个随机事件(股票价格)的机率来做投资决策。

事实上这两者并没有一定的关系,一直在上涨的股票很可能继续上涨,就像它可能崩盘一样,过去的价格并不能决定未来的价格。

想要避免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,我们就需要知道各事件的因果独立性,仔细思考事件发生的实际过程,不要想用偶然机率或迷信的方式来下投资决策。

市场先生:赌徒谬误给我们的启示

赌徒谬误的本质在于,对信息提出惯性的解读,以及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。

在投资里面,不要常常去猜涨猜跌,即使你猜错的次数较多,但猜对时你会很容易给自己错误的评价,认为是自己的预测能力带来正确,实际上尽管你方向猜对,但你的推论依据不一定是正确,下次你用同样的理论依据依然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。

养成一个习惯是说:「我不知道。」我想这是减少赌徒谬误最简单的方式。

可阅读:在投资里面不要害怕承认「我不知道」

 

6. 控制的错觉(Illusion of Control)

控制的错觉(Illusion of Control)是人们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,当人们相信自己对某事的影响力比实际更大时,就有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,可能导致把希望寄托在迷信、其他心理因素上,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并不会改变投资的影响。

举例来说,有些人在买乐透彩券时,会签自己的幸运号码,像是自己或亲朋好友的生日…等,认为这些数字有助于帮他们中奖,这就是一种控制的错觉。

做投资决策时,许多投资人也会陷入控制的错觉,但做投资决策必须要分析年度报告、市场状况…等各种层面,

这常发生在基本面分析的投资人身上,当你研究的越深,你就越相信自己的判断,许多基本面投资人甚至会把自己的长期投资作为信仰,忽略一些其他问题。

若陷入控制的错觉,就会诱使你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。但在投资里面,谁又能永远正确呢?

市场先生:控制的错觉给我们的启示

1. 每天杀进杀出,勇于决策,坚定停损、按策略执行。听起来不错吧?行动力很强。但这样真的比较好吗?其实是问号。

2. 建议无论何时,持有一组分散投资部位,例如大盘指数型的ETF,并且和你自己的几档选股比较绩效。你会发现,自己付出大量努力所得到的成果,并不一定是时时刻刻都赢过指数的。

每次遇到对自己选股或方法高度狂热的人,我都敬而远之。毕竟他们需要信心和信仰才能继续下去,信心和信仰不一定是坏事,但我不需要。

 

7. 选择悖论(Paradox of Choice)

选择悖论(Paradox of Choice)认为,太多的选择会给人们带来压力,虽然传统智慧告诉我们,更多的选择会带来更多自由与幸福,但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(Barry Schwartz)在其著作《选择的悖论》中指出,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,反而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,

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、框架效应…等心理因素的影响。

投资时我们就常常得面临选择困难,必须在众多的公司中选择想投资的股票,而股价又一直是在波动的,每分钟你都有买入或卖出的自由,每天市场上也会有好消息、坏消息…太多选择自由可能会让投资人无所适从,做选择时也随意挑选,最终可能导致策略错误。

所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投资人放弃思考,只想问:「什么可以买?」「什么会涨?」

有些方法可以避免过多选择与自由,导致我们陷入选择障碍,像是价值投资者就认为,必须投资自己理解的少数公司。

除此之外,巴菲特也建议普通投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,不需要选股、择时入场,只要以长期投资ETF的方式,长期绩效甚至能跑赢大盘。

市场先生:选择悖论给我们的启示

1. 投资为什么很困难?因为选择实在很多,市场上也不是只有好的目标,而是充斥着各种选择。你可以面对它,或是分散投资也是简单解决的方式。

2. 不好的公司也可能大涨,从垃圾里面掏金的确可能大赚,但垃圾的数量可能会让你掏的十分辛苦。你可以想想自己要接受哪些选项。

3. 金融业者最擅长的就是推出新的金融产品,但是越新的东西真的越好吗?也许做好投资,你只需要一些老东西。

 

8. 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

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是指人们总是选择性来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,却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人们总是以有偏见的方式来做决策,只看自己想要看的东西、接受他们认为正确的信息,却拒绝接受反面的信息。

举例来说:持有A公司股票的股东,可能会忽略与该公司有关的不利消息,而影响到所做的投资决策。又或者是人们只专注某些财经分析师的意见,却忽略其他人的意见,因此可能会根据不完整的信息来做出决策。

市场先生:确认偏误给我们的启示

在感情上,许多人都会把第一次交往的对象当成终身对象,也因此第一次感情交往时最容易受重伤,这就是一种确认偏误。

同样的,在股市有句老话说:不要跟股票谈恋爱。其实想谈的也是避免确认偏误。

9. 锚定偏见(Anchoring Bias)

锚定偏见(Anchoring Bias)是指当人们在做决定时,会过分依赖已有的讯息或他们发现的第一个讯息。

举例来说,如果你先看到一件价格1200元的T恤,然后又看到价格100元的T恤,你会认为100元的T恤很便宜,但如果你只有看到价格为100元的T恤,你可能还不会认为它便宜。

「锚」就是你看到的第一个价格,这会影响你的观点,而锚定偏见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,许多市场营销会利用这个技巧让人们更容易购买某样商品。

投资市场中也常会出现锚定偏见,例如当我问你,你认为3个月后台积电的股价会到多少?你可能会先看看今天的股价在哪里,然后根据今天的股价对它3个月后的股价做假设,这就是一种锚定偏见,因为你从今天的价格开始,在这个锚的基础上建立价值感。

这种方式虽然找到了缩小范围的参照点,但依然不是探索终点最正确的方式。

锚定其实很难避免,建议是以量化的数据替代假设,才能对抗锚定偏差。

市场先生:锚定偏见给我们的启示

实际上我们在投资判断时,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的锚定,毕竟我们无法无中生有去做判断。

但如何避免被某一个锚限制自己的想法?我觉得,参考的锚越多越能避免这问题,而不是只根据一个锚点下判断。

当你有许多的锚,他们分别把你带向不同的思考,这时你偏见其实就相对少很多了。

 

10. 情绪(Emotions)

情绪(Emotions)会影响金融决策,它们是直觉来提供快速评估的关键,良好的情绪会增加乐观、风险承担能力,让人们更快地做出投资决定。

许多投资人会受到情绪化的影响,被恐惧和贪婪影响了投资决策,尤其是在牛市、熊市时就越会受到情绪的影响。

当市场处于牛市时,投资人纷纷想进入市场、希望能从中获得利润;当市场处于熊市时则可能会不敢进场,以避免损失。

情绪是一个很广义的词,它会带来多种不同的影响,也可能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偏见,人生中,情绪不一定是坏事,因为它带给我们生命一些起伏。但投资中,情绪大多是坏事,因为它会让你的决策失去准则。

市场先生:情绪给我们的启示

开始投资后,如果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就是我建议你尽快地去「感受情绪的起伏」。

大多数人第一次损益变动时,情绪都会被牵动,这是很重要的感觉,请尽可能记住它,并且在以后试着掌握自己情绪、把行动和情绪做到隔离。

真正优秀的投资者或投机者,往往也都是最佳的情绪管理者。

 

快速重点整理:行为经济学是什么?

  1. 行为经济学认为,投资人其实并非完全是理性的,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,容易受到自己偏见的影响,并且会出现认知错误、导致错误的决定。
  2. 行为金融是行为经济学的其中一个分支,专门研究投资人们不理性的金融行为可能有哪些。
  3. 对投资人来说,了解行为金融学,可以帮我们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一些可能犯的错误,并且提早去避开它。

本文中市场先生列出常见的金融偏误有10个:

  • 心理账户:人们为了特定目的,来分配资金的运用方式。
  • 从众行为(羊群效应):人们会模仿大多数人的金融行为习惯。
  • 损失规避: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同等收益。
  • 沉没成本:已经发生、无法改变的成本,理性的投资应该不要考虑到沉没成本。
  • 赌徒谬误:人们常根据以前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结果,认为某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较小或更大。
  • 控制的错觉: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。
  • 选择悖论: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,反而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。
  • 确认偏误:人们总是选择性来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,却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。
  • 锚定偏见:人们在做决定时,会过分依赖已有的讯息或他们发现的第一个讯息。
  • 情绪:人们在做决定时,会受到情绪的影响。
哪些贵金属平台好?不错的贵金属交易汇平台推荐:哪些贵金属平台好?2023年平台最新排名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相关:无相关信息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验证码:

免责声明

特别提示:根据《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》(证监发字[1978]105号)规定凡未经批准的机构在大陆境内擅自开展外汇期货交易均属非法,提高意识,谨防损失!

本网站所有刊登内容,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资料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的访问者,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、文本、图形、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,网站没有任何盈利目的,故仅供访问者参照使用。本网站已尽力确保所有资料是准确、完整及最新的。就该资料的针对性、精确性以及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,本网站不能作出最对应的方案。所以因依赖该资料所致的任何损失,本网均不负责。 除特别注明之服务条款外,其他一切因使用本站而引致的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隐秘汇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损失,本站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如您(单位或个人)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,敬请立即通知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。以上声明之解释权归牛犇财经网站所有。法律上有相关解释的,以中国法律之解释为基准。如有争议限在我方所在地司法部门解决。